新闻动态
马斯克为啥和特朗普反目成仇?两个人从一开始就不是一路人
很多人以为,马斯克和特朗普是一条船上的人,但实际上,两人从一开始,就不是一路人。
马斯克从来都不是MAGA的死忠粉,甚至连“共和党铁杆”都算不上。他最初的自我定位,是一个温和的中间派,是硅谷典型的“技术理想主义代表”。那时候的他,讲的是清洁能源、低碳出行、太空探索这些未来主义议题。而特朗普呢?强调的是传统工业、化石能源、限制移民、质疑气候变化……两人的价值观,几乎南辕北辙。
所以,在2016年总统大选时,马斯克投票支持的是民主党的希拉里。他甚至公开放话说:“特朗普根本不适合当总统。”
虽然后来特朗普上台,出于拉拢商界的目的,把马斯克请进了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,但这段“蜜月期”转瞬即逝。当特朗普宣布退出《巴黎气候协定》,马斯克一气之下就辞了职,算是撕破了脸。从那之后,两人好几年都没什么交集。
到了2020年,马斯克又把选票投给了拜登。
2024年大选一开始,他也根本没打算支持特朗普,而是公开站队佛州州长德桑蒂斯,希望能在共和党内另辟蹊径。直到后来,亿万富豪佩尔茨出面牵线,马斯克才开始逐步调整立场——他一边频繁批评民主党,尤其是拜登的税收和监管政策,一边开始对共和党某些保守议题“表示理解”,并逐渐在舆论上向特朗普靠拢。
真正的转折点,发生在2024年7月,特朗普遇刺未遂之后。
马斯克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。他第一时间站出来声援,甚至在公开场合高调表态:“我和特朗普站在一起。”从那之后,马斯克不再是那个游走于政治边缘的观察者,而是正式走进了特朗普阵营的核心圈子,成了他的“铁杆盟友”。
外界对马斯克这个“转变”众说纷纭,但老羊认为,主要原因还是出于利益的考虑,是一次很典型的“现实主义转身”。
马斯克那几年面临巨大的商业挑战:特斯拉在全球扩张中,频繁遭遇政策不确定性;SpaceX的军用与民用合同都在关键时期;而电动车的政府补贴、航天技术的军方采购、监管的松紧尺度,全都跟联邦政府的态度直接挂钩。
简单说,马斯克不是突然变成了特朗普的粉丝,而是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方式:与其在体制外天天硬刚,不如干脆坐上牌桌参与博弈。只要能让自己的事业往前推进,跟谁握手,跟谁做交易,根本无所谓。所以,马斯克当时不是站队,而是权衡利弊之后的一种战略选择。
而特朗普“遇刺未遂”,则刚好给了他一个入局的完美契机。那时,特朗普一夜之间从“争议人物”变成了“幸存英雄”,不仅情绪上获得了巨大的同情,更在政治上进一步稳固了对共和党的绝对控制权。
在马斯克看来:这是一次权力结构的再洗牌。
他敏锐地意识到,经过特朗普革命洗礼的共和党,已经不再是老牌精英们的俱乐部,而是一个正在重塑、可被塑造的全新政党。而特朗普,就是那个最具操盘潜力的“政治载体”。他要借助特朗普,来推进自己的产业议程、技术愿景,甚至是未来的政治版图。
于是,在2024年那场总统大选中,马斯克不再做一个“战略性沉默”的观察者,而是直接变成了一个重金下注的赌徒。
他不光在社交媒体上给特朗普站台、宣传,更是通过各种渠道,疯狂撒钱支持共和党:光是政治捐款,他就贡献了2.77亿美元;在关键摇摆州,比如宾夕法尼亚,他直接开出每天100万美元的“选民奖金”;他旗下的“America PAC”,更是单独吃下了2.39亿美元的超级捐款。
马斯克如此疯狂,赌的就是一张进入联邦权力场的长期入场券,为的是一个未来“新技术+新政府”的共赢局面。
但问题也就出在这儿,马斯克压了宝,牌也出了,钱也花了,可结果呢?
他等来的,不是商业版图的极速扩张,不是事业上的高歌猛进,而是一波接一波的打脸。
马斯克进入特朗普政府,并不单纯只是来“混圈子”的,而是真想干点实事。
比如他提出要削减联邦开支、提高政府效率,试图扭转 自克林顿时代以来,美国政府赤字高企、财政失控的局面。这听上去也确实很有“企业家思维”。
而特朗普呢,也确实给了他一个“效率部”负责人的头衔,可身份却只是特别政府雇员,简单来说就是个“临时工”,并且特朗普给他的任期也只有130天。也就是说,椅子还没捂热,差不多就该走人了。结果也是这样,“效率部”的改革试验在法院和白宫官员的反对之下步履艰难,并最终在与财政部长贝森特的较量中彻底败下阵来,无疾而终。
而当马斯克提出续期时,却遭到了特朗普的拒绝。到这一步,马斯克想留下都留不下了,只能灰头土脸地离开白宫。换句话说,马斯克本来是抱着“参与改革、推动创新”的心思加入特朗普团队的,结果呢,却“碰了一鼻子灰。
与此同时,就在马斯克“进政府”这段时间,由于他深度介入了政府事务,公司的业务深受牵连。特斯拉季度利润暴跌了71%,在欧洲的销量暴跌了49%。特斯拉股价从去年12月顶点到现在,已经累计下跌了38.5%,市值蒸发了近40%。
这个结果对马斯克来说,不仅是战略上的失败,更是生意和面子的双重打击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,当一个人的期望值拉得特别高,却突然被现实打脸,这种落差感会导致强烈的心理不平衡。这也就解释了离开“效率部”之后,他情绪立马爆炸,火气那么大的原因。
不过,这些还不是马斯克和特朗普彻底翻脸的全部理由,真正的原因是《大而美法案》触及了马斯克的核心利益。
特朗普一直对新能源政策不怎么热衷,甚至多次公开表示“推行电动车不是个好主意”,联邦层面的新能源补贴政策也因此不断缩水。而这一次,新税收法案更是直接削减了对清洁能源和电动车的补贴,这相当于是砍在了马斯克的神经上。
特斯拉近年来之所以能在美国市场上迅速扩张,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得益于新能源补贴。如果没有这部分政策支持,特斯拉的价格优势会被削弱,市场竞争力也会下滑。这对马斯克来说,是很难接受的。
更何况,马斯克看重的也不仅仅是卖车,而是整条绿色产业链、能源大转型的大市场。如果这些政策一个个被削掉,那对马斯克来说不只是少赚几个亿,而是相当于把他几十年布局的生态链连根拔起了。
所以,当他开始痛骂《大而美法案》是个“令人作呕的怪物”,公开喊话“杀死这个法案”时,那种情绪,并不只是“政治观点不同”,而是一整套计划,被踩在脚下碾碎的愤怒!
从马斯克的反应来看,这一次他退出特朗普政府,并不意味着他就此远离政治,而是有可能换一个战场,继续搞政治。他的短期目标,很可能是想推翻或者修改《大而美法案》;而长期目标,说不定真如他自己放话的那样,筹建“第三党”,直接挑战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垄断的政治格局。这个你还别不信,新党的名字他都想好了,就叫美国党。
而另一边,特朗普对马斯克的回击之所以这么激烈,其实也透露出一种政治上的不安,曾经这个被他捧为“技术天才”的人,如今成了最有分量的反对者之一,而且是在民众当中有巨大影响力的“意见领袖”。换句话说,马斯克以前能花数亿美元为特朗普助选,如今也能动用更多的钱来对付特朗普,资助反对共和党的竞选活动。从这个层面上来说,特朗普对待马斯克的态度,的确缺少一些政治智慧。
所以这场撕裂,不只是亿万富翁和总统之间的个人恩怨,它揭示的是一个深层的美国现实:当“超级富豪”不再是幕后捐款人,而是要当意见领袖、政策制定者、政治操盘手,甚至挑战总统权威的时候,这场关于金钱与权力的博弈,就更像是一场闹剧了。
这一次,马斯克似乎不只是在简单反特朗普,更像是在宣告,他想成为美国政治舞台上的新主角。而至于他最终是救世主,还是超级搅局者?那就要看这场大戏,接下来怎么演了。